当前位置:

散文丨我可爱的故乡——东桥向家

来源:邵阳市双清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向彩麟 编辑:朱家仪 2023-07-13 08:39:54
—分享—

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为:我63岁,夫妻俩退休工资15000,回农村养老不到一年,我们落荒而逃。这里不再重复故事情节,想必大家都熟悉歌唱家大衣哥朱之文回到家乡的故事吧,有点类似。它让我想起自己的故乡——东桥向家,那美丽的小山村和那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

一、美丽的东桥向家

东桥向家坐落在湖南省邵阳市与邵阳县之间,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分住在老院子、新院子和铺里。老院子肯定是最先来到这里的向家人,然后才有新院子;铺里则是由我的曾祖父盖了几个铺面而得名。一条小河穿越在呈三角形的村落之间,小河清澈深不见底,过去是村民日常饮用水,游鱼成群,常有一米多长的大横鱼(可惜不知道它的学名)成群结队的在水里游来游去,有时还跃出水面。至于几斤或十几斤的草鱼,则经常有人捕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捕鱼的工具,想吃鱼是很方便的事。还有一种小野鸭(我们叫它眯子)常孤独的浮在水面,一会儿潜入水底,一会儿又钻出来,甚是逍遥,谁也没有见过它的真面貌,不知它从哪里来,又在哪里安生?但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小河东边有弧形高水坝,终日流水哗哗;往上百米处有一孔大拱桥,是老院子乡亲们上山打柴,下地种田的便道;南边有三孔石板桥,则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每个院子在河边用青石板铺就的用于挑水和洗衣的小台子。台子的两旁,种植着高大的遮天蔽日的乌桕树,为洗衣挑水的人们挡住夏日的骄阳。小河两岸错落有序地种植着四季常青的水桐树、棕榈树及无数灌木,它们的根系牢牢地抓住河边的泥土吸收营养,却有力地保护河堤的稳固,乡亲们自觉地遵守不在河边乱砍乱伐。小河虽几经周折,但我相信,未来的小河将是一道最美的风景。

写到这里不得不佩服我曾祖父的眼光,铺里盖在小河边上,坐北朝南,门前有邵阳市通县城塘渡口的大路,交通方便适合经商,视眼也很开阔,开门就能看到彭家岭那十人合围的树王。

村前屋后,古木参天,飞鸟成群,清晨,雄鸡报晓,鸟叫蛙鸣,东桥特有的坝水声组成的晨曲,永远荡漾着游子的心弦!

如今东桥向家,已不是旧模样,早已是楼房林立,小车成群,门前有树有花,门后有菜有瓜,东边是车库,西边有鸡有鸭,呼吸的是新鲜空气,吃的是安全食品,赏皎洁明月,看满天星辰;这是高楼大厦的城市,一户一单元里的居民所无法企及的。

二、崇尚知识

东桥向家虽然只有几十户人家,但读书人很多,父辈们多在外地读私塾,中文底子深厚。我的父亲曾被晚辈称为活字典,村里村外有人去世,常常找他写祭文。我和小弟喜欢看书,喜欢文学,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我的曾祖父在建铺面的同时,也建有学校楼,我小时候那里是私塾,老院子斗南先生担任老师,终日书声琅琅。后改为新学堂,我和村里二十几个儿童就是在这个学校启蒙的,茶铺里王祜先生,担任老师,他教学严厉而细心,很受学生家长们的尊敬。为了改善学校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日本鬼子投降以后,经村里一些头面人物商量,在新院子左边盖了一栋两层楼的新学校,由毕业于武冈师范学校的向自明先生担任老师。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办起了飞云小学,才结束村办学校的历史,从而学习之风更浓,家长全力供子女求学,别看村子不大,为建设新中国提供了很多人才。

已故去的:兽医向如明、向旭明、向应成;教师向卓群、向自明,向祥明;工程师向赐成、湖北化肥厂总工程师向东;中国人民解放军177医院五五官科主任向亮;塘渡口镇长向赐生;交通局局长向济中;退伍军人、邵阳市电力局干部向福求等。

已退休的:著名油画家,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向光;广州市广告公司会计师向彩麟;邵阳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向见珍;邵阳县教育工会主席向发军;广州市交警支队高级警长向忠民;兽医向发祥,税务工作者向晚桂,医师向中亮,人民教师向发良、家具厂向蒲生,能源办向立云,邵阳市城市建设工程指挥部总设计师向祎等。

年轻一代:

向更生,向吉亮子,由于工作出色,先后担任邵阳县、邵阳市林业局副局长,又由于文学功底深厚,常被市长借调为秘书。并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大量的论文与文艺作品,是公认博学多才的好后生;

向军云,向爱求叔之子,为邵阳市中心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医术精湛,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深得乡邻称道;

向云飞,向成生子,现为城市轨道交运输工程师,因聪明能干,热衷公益事业而在向氏修撰谱书中起到骨干作用;

向晏明,向玉顺女,毕业于海南大学,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海南省琼山监狱工作;后因爱人在城步工作,为解决两地分居,再次通过公务员考试,考入城步苗族自治县公安局,现任政工室副主任;

向昭,向立强女,在隆回读高中时,就因成绩优秀,容颜出众而被聘为学校电台播音员,后考入武汉大学水利专业,毕业后留校任职,曾参与全国教师比武,获武汉市第一,全国第二,旋即调入校人事部门搞行政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

小小村落竟有六位博士,他们依次是:

向文江,向立华子,机械制造系博士,曾任邵阳学院副院长(副厅级);

向吟啸,向发军子,高中期间曾获全国化学奥赛二等奖;大学期间获天津市数学比赛一等奖,且文武双修,大学期间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获跆拳道第三名。获南开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曾多次主持和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过论文,现在美国西弗吉尼亚某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向泽,向四清子,向立华孙,土木系博士,年纪轻轻便从事学院管理工作,担任土木系副主任;

彭瑶,彭双喜女,化学系博士,品学兼优;

向凡,向爱国子,向济中孙,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后留学英国,获伦敦大学硕士学位,后又就读于香港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深圳大学教授;

向一,向光之女,向卓群孙女;23岁考入美国顶尖的伊斯曼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并担任长笛助教。曾获得美国规格最高的青年艺术家长笛比赛的双项第一,另外她还摘得多项顶级长笛大赛的桂冠。评委赞美她的演奏充满想象力与张力,且对长笛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驾驭能力。2021年回国后任成都交响乐团长笛首席。

获得硕士学位:

向卫民,向亮子,毕业于广州致信中学,高考时以高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并取得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

向礼民,向玉美子,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

向雅芳,向发军之女,毕业于中南大学,获硕士学位,现是邵阳学院的骨干教师,已聘为副教授。

获得本科学位的32人,专科学位的51人。

他们的后裔更有非常出色的:

图片4.png

这个栩栩如生的雕塑,屹立在邵阳市邵水东路沿江大道旁边,众多雕塑群中之一。是出自向莲青之子,向卓群外孙刘巨凡之手。西安等地一些公园那些耀武扬威的高头大马,名人头像,也是他的作品。刘巨凡自学成才,成为公共艺术大师,已成立巨凡雕塑艺术公司,让雕塑艺术为人们生活增加精神食粮,美化社会环境是他的追求;

旅居加拿大的向雅奇的女儿向东的外孙女,年仅22岁的钢琴演奏家周天羽,曾被波兰总统请到华沙皇宫,为习近平主席夫妇演奏欢迎音乐会。演出结束后,被邀请到波兰总统的私人会客室去与总统夫妇及习近平主席夫妇见面。听完演奏后,彭丽媛对她说:“你是我们华人的骄傲,也希望你能经常回国演出。”

从东桥向家走出去的知识分子,还有好些喜欢写作,出书立传的,至于在报刊杂志、文艺刊物发表散文与小说的则大有人在。

三、纯朴的民风

我在向旭明叔叔的自传中看到,他说:“东桥向家被称南路三寸清白之地。无赌、无毒(不抽鸦片)、无匪。”民风纯朴,邻里和睦。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没有出现一个罪犯,被判刑蹲监狱的。

东桥向家人凭本事吃饭,靠双手赚钱。村民除种地的农民外,能工巧匠也数不胜数。如篾匠、木匠、石匠、裁缝、理发的、织布的、织鱼纲的、补锅的、打铁的、杀猪的、开杂货店的、开染房的、开磨房的等等,就是没有要饭的乞丐,更没有土匪强盗,也没有吸毒吃喝嫖赌的流氓。

东桥向家有着良好的精神风貌,各户种植的水果蔬菜,大家可以共同享用;谁家有红白喜事,共同帮助,提菜拿刀,不取分文。

村里向拥军、向智、彭双喜、向会明,等几位年轻人,组织全村几十位没有出过远门的村民到广州、珠海等地旅游、参观,尽享祖国的繁华与大好河山的风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东桥向家人,很重视传统观念,热衷公益事业,这几年在修撰向氏谱书过程中,齐心协力,在向见珍叔叔的领导下,先是由村干部向拥军、向智召开修谱动员大会,让大家明白修家谱的重大意义,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是利国利民的光荣任务。尔后由向见珍、向发良、向路长、向磊、向善庆、向萁志等人组成修谱小组,在向云飞向恩亿等年轻人的积极参与下,做了大量调查、走访、收集、核对资料等工作,已基本完成任务。他们不计报酬,无怨无悔,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完成修谱这一伟大任务,我们应衷心地感谢他们,让我们共同说一声:“你辛苦了!”

四、感恩故乡人

东桥向家的父老乡亲爱憎分明,锦上添花者有,落井下石者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家被划为地主,分房、分地、分财产那是必然的,作为地主的我的父亲向卓夫,还当过几年保长,是稍稍有点名气的乡绅。土地改革时,居然没有挨过批斗,成立公社时还以正式社员的身份加入,这在我们村及附近村庄,是极其罕见的,可见乡亲们对我父亲的宽容和爱戴。也是父亲为人厚道,乐于助人,是乡亲们可以信任的人。

我的哥哥向亮嫂嫂吕侠琼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后一直在部队医院工作,他们始终牢记自己是军人,是共产党员,和地主阶级家庭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家里寄钱时,都寄给村干部向见强叔叔由他转交,让兄嫂保持“忠孝两全”。我祖父有一口棺材,据说材料不错,每年他都要请人抬出来漆刷一次,按说土改时就应该当作财产分给贫下中农,可东桥村干部考虑我祖父年事已高,硬是给他留下,让我的祖父在1954年寿终正寝时享用他最中意的棺材。

我是少小离家成年回,离家时我只有十几岁,第一次回家时已是十年以后的事了。不管怎么说我是吃国家粮的人,每月有工资可拿,在那困难的年月,没有一个乡亲伸手向我借过一分钱。这还不说,过去在我家工作的长工阳叔向卓志,他自幼左眼失明,一直在我家做工,他沉默寡言,很少与人聊天,小时我分外调皮,犯了错误只要躲在他的身后就安全了。当时他住在老院子,见我回来,不知从什么地方买了两斤市场罕见的米糖(那时因粮食供应不足,有关部门禁止用大米熬糖)给我吃,能吃到小时最喜欢的美食而特别高兴。可惭愧的是,我大老远回家居然没有给他老人家带半点礼物,与他比我是多么的不懂事。而最令我想不到的是,我们竟缘尽如此,等我再回家时,他已仙去,在伤心之余,唯有米糖的美味永远铭刻于心。

我在抗美援朝的口号声中考上了军校,后又去到朝鲜前线,作为新中国的青年学生,本是非常平常的事。但一个女孩子去从军、去朝鲜前线,在我们村我是第一人,可以说是“奇闻趣事”,这让乡亲们茶余饭后多了些谈资,加上亲友们的宣扬,传来传去,我竟成了“双枪老太婆”,让我非常惭愧,也很好笑。虽然我也曾和战友刘奇玉全副武装,深更半夜,站在冰冷的山头,为防空洞里的战友站岗、放哨,但毕竟是在前线的后方,哪能与浴血奋战在前方的将士相比,何来的“双枪”。但有一事令我难忘,61年我从北方回老家,家乡已有从邵阳市直达溏渡口的公交车,我不知道哪里下车离东桥向家最近,而向服务员打听时,立刻有人站起来指认,“你是卓夫先生的女儿?”可我并不认识他,他也不是东桥向家的人。这让我想起一句歇后语:“隔窗户纸吹喇叭,鸣(名)声在外。”想不到在家乡,我还稍稍有点名气,每当想起这事心灵深处总不免微微地激动。

千言万语也道不尽家乡的美丽、数不清家乡的英才能人、说不完父老乡亲对我们的恩情,唯有一颗感恩的心永存,至死不渝。

2023年5月写于广州

(向彩麟、女、湖南邵阳人,1934年生,曾随志愿军文工团赴朝。自幼热爱文学创作,2006年曾出版40万字的作品集《秋天里的春天》,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散文与小说多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双清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