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龙骨水车寄乡愁

来源:红网双清站 作者: 编辑:刘恩权 2019-05-27 10:20:16
—分享—

■周志斌 刘恩权

灌溉一亩田,用肩挑手提的方式,需要一天时间,而水车的出现,2小时就能完成,极大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这对于上个世纪乃至更早以前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中国具有重大意义,是人类农业史上的巨大进步。而湖南张氏的龙骨水车正是其中的代表,它以制作精良、省力高效而倍受推崇。但随着时代更迭、机械抽水机的普及,水车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张氏龙骨水车也风光不再,面临着传承危机...

技艺精良 千年传承

龙骨水车亦称“翻车”“ 踏车”“ 水车”,曾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因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时发明家马钧曾予以改进,张氏龙骨水车更是凝结着张氏21代手艺人的心血,在数万次的创作中改良和精进,是近七百年技艺的结晶。

▲龙骨水车模型

张氏龙骨水车加工制作所使用的原木自然生成,采用砍伐、日晒、风干等方法备料。上下齿轮是水车的心脏,轮毂的大小和齿轮尺寸的多少、长短由艺人根据车型,凭经验掌握制定。龙骨水车的“羊爪”“车叶”直接用斧头削砍成型,连结成龙骨的68个(或83个)羊爪用斧削成后,其拔齿坎的前后误差不超过1毫米。张氏龙骨水车车身纤长呈流线型,进水口呈弧形喇叭口,羊爪瘦长,车叶两边与车身的间距不超过2毫米。具有轻巧省力、车水速度快、经久耐用等特点。

▲张湘平在演示龙骨水车运作

张湘平,今年57岁,中等个子,头发斑白,他与哥哥张玉民是张氏龙骨水车第21代传人。他出生于张氏水车制作“世家”。 据族谱记载,其祖上从明代洪武年间就开始制作龙骨水车,此后一直父子、师徒相传。张湘平的爷爷张柏林一度将龙骨水车的制作技艺推向顶峰,经他手制作的水车做工精良、经久耐用,且制作一台水车只要三天时间,因此声名远播。

▲张氏传人张早清作品

张湘平说:“那时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请我爷爷过去做水车,清明节后,整个月都是在外面做工”。

他父亲张镇忠是邵阳龙骨水车第二十代传承人,受父亲熏陶,张湘平两兄弟从小就对制作龙骨水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9年初中毕业后,他子承父业,进邵阳市木工厂龙骨水车分厂当学徒,随父亲学做龙骨水车、风车、犁、耙等农具。不到两年,张湘平凭着高超的悟性和勤奋苦练,熟记水车制作的30多道工序、上百个数据,对制作技巧等家传秘笈熟记于心。张湘平在工作上能独挡一面,成为龙骨水车分厂的骨干。

手艺人变成“守艺人”

然而,上世纪90年代,随着抽水机和农用水泵的普遍使用,拥有1800余年历史的水车不再辉煌,在机器轰鸣中退隐,悄悄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张湘平一有时间就在制作水车

“一个多月吧,没有一个人来请我们做水车,到处都是抽水机的“突突”声”,张湘平说起水车衰落的往事,脸上满是落寞的神情,巨大的落差让他时隔多年仍然无法释怀。1992年,他所在的木工厂改制,做水车的师傅都转行做其它木工手艺,再无人继续学做水车,他也只能回乡务农,偶尔受邀为贫困无电山区的农民制作、修补龙骨水车等农具。

▲张湘平在制作水车部件

水车没落,生意一落千丈,想要养家糊口都难以维持,大哥张玉民兼职承包工程,三弟张交云做起了竹刻,张湘平对龙骨水车的制作热情不曾削减,自觉肩负起传承祖辈龙骨水车制作技艺的重担。从1992年以来,他和大哥张玉民共收藏龙骨水车80余架,其中有爷爷和父亲作品50余架,并制作了3台龙骨水车赠送邵阳市非遗展览馆永久陈列,供市民和后辈参观、瞻仰。

▲张湘平在制作水车部件

张湘平积极探索龙骨水车技艺传承与创新,将水车的比例尺寸缩小,制作成了艺术陈设品和旅游产品。2018年,龙骨水车的模型在中国工业美术展展出,精良的制作工艺让参展游客连连赞叹。

▲张玉民向双清区文化馆长刘人铭介绍水车

同年,大哥张玉民被评为省级龙骨水车非遗项目传承人,他被列为市级传承代表。

“政府将张氏龙骨水车制作技艺列入‘非遗’保护名录,这是我们张氏传承人的幸运,也是邵阳市历史文化的幸运!”5月16日下午,张湘平右手缓缓地抚摩着一架老旧的水车,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倾囊相授,只为千年手艺不失传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张湘平在邵阳市木工厂带有两个徒弟专门做龙骨水车,后因木工厂改制,徒弟也随之转行,如今除了张湘平、张玉民再无人继续做龙骨水车。

▲张湘平在制作水车部件

“龙骨水车传到我这一代,即使核心技术不再留一手,也没有几个年轻人愿意主动学,真舍不得这么好的东西就此失传……”张湘平边说边刨着制作水槽的木板,神情有些茫然。

为了传承技艺,他们曾做过免费收徒的广告,甚至愿意将制作水车最核心的技术全部相授,依旧无人问津。

▲张玉民在查看老水车

几年前,张玉民劝说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回家学习制作手艺,而儿子认为水车是过时的产物,没办法依靠做这一行养家糊口。为了不让父亲伤心,虽嘴上应承,可心里依旧不太情愿。张玉民说:“我外甥跟着我也学了一段时间,但主要还是做木匠,没办法,这个东西赚不了钱,没人愿意学了”。

▲张湘平在制作水车部件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到龙骨水车,他们兄弟三人合计后,将收来的水车放在家里免费展出。这是位于双清区石桥街道屏丰村2组的一间陈列馆,在他身后,密密麻麻地摆放着60来架旧水车,似在诉说着一段深幽的历史。在陈列馆旁边的一间作坊里,里面还摆放着10余架水车,张湘平、张玉民共收藏保护着80来架年代不一、规格各样的旧水车。

▲张玉民在陈列馆

直到2014年7月,张氏龙骨水车才有了第二十二代传承人张赐男、张益。即便如此,龙骨水车如何传承也成了张玉民、张湘平兄弟二人的一块心病。张玉民经常站在陈列馆里看着那些出自父亲、祖父手中的作品发呆,水车上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墨迹经经年岁月的磨砺,有些黯淡,而龙骨水车的传承之路又将怎样继续下去,依然没有确定答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双清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