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性美

来源: 作者: 编辑:赵绍君 2017-09-20 16:57:39
—分享—

  ■ 翟 杰

  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遇到困难或灾难时能不假思索或不计得失地对对方进行救助或保护,这是一种美德,应得到歌颂和赞扬,我把这种美称之为“人性美”。特别在生死抉择的时候,更能够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美和人性的光辉。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

  先说“难”。这个字读二声的时候,多有困难、挫折、坎儿的意思。比如急需一笔钱,面对一件棘手的事或者陷入了某种困顿,等等。这时候,如果有人伸出援手,多半会让人感觉真情可贵;当这个字读四声的时候,相形之下情况就严重多了,远远超越了困难和挫折的范畴,甚至还会危及到生命。这时候如果有人伸出援手,受助方心里不仅是感慨、感谢、感动那么简单了,多会上升到感恩、感激、感怀于心的程度。

  从字形上看,“难”这个字,主要是“人”在中间起作用。

  再说“情”。世间情,大概可分为四种。一种是亲情,困难或者灾难来临,作为亲人伸出援手甚至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东西,常感人至深又被认为理所当然。为什么?亲人嘛!第二种是爱情,和亲情差不多,“我愿意为你付出一切”,常常成为证明对方重要性以及自己爱之深的至上之言。第三种是友情,“愿为朋友两肋插刀”,虽然夸张但足以看出友情之重。第四种是面对陌生人的恻隐之情,这个情是博爱之情,更能体现人的大爱,最能体现情的分量。

  为什么说这些呢?因为一位二十九岁的小伙子。七月六日,成都铁路局重庆荣昌车站值班员徐前凯为了拯救即将被火车撞上的六十八岁老太,两次踏进铁轨,老人得救了,但徐前凯没来得及撤回的右腿被车轮无情轧断,不得不进行截肢手术。

  壮举感人之余,也引发了一场关于“青年与老年”、“一条腿与一条命”的大讨论。有人感慨,这么年轻就少了一条腿,珍惜生命,也应该心疼残缺。意思是,这样做的代价太大了,见义勇为应该是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青壮年的一条腿换来六十八岁老太的命,不值得。也有不同的声音:生命是平等的,年老和年轻没有区别,不能因为刚好救的是一位年迈的老人就去质疑这种决定,他的行为是对的,无愧于心。

  不由想到八零后女教师张丽莉,在二零一二年五月八日的一次交通事故中,她为救学生而受重伤,致使双腿截肢,只能靠轮椅生活。用她的话说,自己的两条腿换来学生的一条命,值!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价值观,同样的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再正常不过,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关注“值”与“不值”的问题。那些持有“不值”观点的人,是在事情发生之后经过理性分析所产生的看法。我相信,遇到当时的紧急情况,这些人未必不做出同样的选择。

  战争时期,多少人为了赢得战斗的胜利,为了保护别人的生命,将自己的安危抛之脑后,而视死如归、毫无惧色?和平年代,我们不也时常看到一些司机在遭遇车祸或者急病突发时,第一反应是将车停稳,以保护乘客的安全?

  每年暑假,中小学生因为溺水而导致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看着自己的小伙伴在水中挣扎呼救,其他孩子来不及思考自己有没有施救能力,瞬间纷纷跳入其中,最终往往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在这种状态下,朋友有难,第一反应是自己绝不能袖手旁观,这种行为远远超越了“哥们义气”,而上升为一种人性美。当然,我们不提倡这样的做法。因此,内地学校放暑假之前,在安全教育课上明确告诉孩子,一旦有同伴落水,绝不可以下水施救,应该立刻呼喊身边的成年人或者拨打电话求助。这是另一回事。但我们经常看到水池湖泊边的成年人,面对水中素不相识的求救者,连手机钱包等随身物品也顾不上往外掏,第一反应是一跃而入去救人,往往事后被人问到才想起这些身外之物。

  这些条件反射般的举动,都可以称为人性美。

  再回到那位二十九岁的小伙子身上,我隐隐有些担心,不是担心他的意志,而是担心他今后的生活。毕竟,他的身后是两个需要由他来撑起的家庭。这件事情被报道出来,我相信,除了网上的一片感动,网下还会有一阵捐款。但是,几年之后呢?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更远的将来呢?失去了劳动能力甚至失去了生命的救人英雄以后要依靠什么来维持他们或者家人的生活?

  从国家层面来说,是否需要出台一些措施甚至法律法规,以保障这类人的权益?真正做到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从而体现更多的“人性美”呢?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双清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