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化员工忆军营

来源: 作者: 编辑:赵绍君 2017-08-09 16:46:23
—分享—

  ■ 封宇平

  八一建军节到了,和几位曾参军入伍的同事聊天,说起了他们关于军营里最难忘的记忆——

  发卡员潘刚:

  火情就是战斗命令

  邵阳石油武冈月光岭加油站的发卡员潘刚28日刚好参加了一场灭火实战,他和其他加油员一起扑灭了站内自燃车辆的大火。他说:“想起昨天的救火,然后想到了部队以前的第一次救火,在猛烈的山火面前,我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他所在的部队就是现在火箭军的前身——二炮某部。

  那是2009年2月12日,一个难忘而激情的日子,参军已有四年多了,觉得自己没干过什么与自己这套国防绿配套的事。就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重新认识了军人这两个字的真正价值。哨声划过天空,紧急集合,就在这天,我团接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江口镇地方政府的求援电话:江口镇发生特大山林大火,大火已危及村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地消防战斗力不足,百姓急需部队驰援。

  团党委迅速召开了只有五分钟的简单会议,明确了这次的任务:不惜一切代价扑灭大火!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水壶、毛巾、挎包,只看见全团战士都动了起来,我们班在坚守值班岗位的情况下,全班8名同志主动要求首长要去参加这次救灾任务。很荣幸的我们也参与在这次任务中。从接到电话到准备登车,我们总共用了15分钟,这恐怕又创造了一个军队神话。兵贵神速,从部队一路拉警报开着报警闪光灯来到了救灾现场,驾驶员的驾驶技术很高,在路途中刻服了各种情况跟困难到达救灾地。原来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半个小时便赶到了,此时此刻的我们心情无比激动,眼前的形势比我们想象的严峻多了:三座大山,到处都是乱串的火苗,火红色的恶魔无情地吞噬着乡亲们辛苦种植的大树,水火无情人有情,团长向我们下达了简单的作战命令,乡亲们的眼中又流露出了希望。

  灭火战斗共分为三组:第一组,尖刀组,近距离与火神接触,任务最重,危险也最高,要先砍伐一些树枝分给战友们用树枝把火拍灭;第二组:隔离组,负责乡亲们的转移以及在大火之间拉出一条隔离带。第三组:保障组,负责我们的食物与药品保障。我分在第一组。几百多号人浩浩荡荡奔向火场,火场里只看见一个个奋不顾身的身影,只听见“噼噼啪啪”的敲打声和吱吱的火焰声,火势实在是太猛了!我们用带的湿毛巾蒙着嘴,还没两分钟毛巾就干得不行,人热得不行,但是人民群众永远是最重要的为了救火我们只好奋不顾身,我们是人民子弟兵。现场构成了一副感人肺腑的动人画面,焰热的高温考验着每名官兵,无情的火苗,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这是一场与大自然的战争。就在这时,我们的团首长已经来到了抗火一线,忽然,大风刮起,火苗立刻向着我们扑来,谭超和柴朦朦同志一个转身扑向正在指挥战斗的团首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替首长挡住了火苗,后来他俩滚到山脚下。许许多多的感人画面冲击着在场的每一名官兵和乡亲们。

  参谋长发现再这么拼下去无法遏制火势,立即改变了作战方案,重点放在隔离带的扩大,在火苗还没过来之前把隔离带砍伐出来,连地面的草皮都揭开。用泥土堆积成阻火墙,隔离带前,还要点火,要和火魔抢时间。我们第一组接到了撤退命令,在陡峭滑溜的山坡迅速向安全地带撤离。隔离带前的点火开始后,火苗很快就向我们围过来,好在我们先后突破了隔离带,撤离到安全地方。大火被控制在隔离带包围的范围内,三座大山保住了一座,火魔不再蔓延。

  经过7个多小时的奋战大火被完全扑灭顺利的完成首长下达的救火命令。园满而出色的完成了这次任务!当我们从山里走出的那一刻,雷鸣般的掌声和呐喊声响了起来“解放军万岁”那一刻我们流下了晶莹的泪水,已分不清哪是泪水,哪是汗水,本人在抗火中也被烧伤,但军人本来就是为人民服务、生为祖国、死为人民、学雷锋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修理工许健:

  两次抗震救灾磨炼意

  2008年5月12日下午,邵阳石油新宁县公司修理工许健所在部队突然接到命令:全团官兵整装待命。原来就在那一天中午,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了里氏震级达8.0级、矩震级达8.3级、震中烈度达11度的超强地震。驻地离地震中心近,所以救灾的命令来得最早。先是乘车行军,许健睡在车尾,不时可以看到星空。

  13日,部队从青海赶往四川。先期到达的官兵,奉命向震中地带——映秀镇徒步挺进。但是,往映秀镇已经没有了路。沿途全是倾倒的房屋,断裂的桥梁,不断滑坡的山丘,断树、巨石纷纷滚落,把交通重重阻塞。

  大地仍然在颤抖,余震不时到来,危险就潜伏在每个战士的身旁,此时往震中进发,就等于把生死置之度外。

  面对不可预知的险情,师政委向全体官兵大声喊道:“独生子出列!”

  喊了两遍,没有一个人出列。

  “共产党员出列!”政委又喊了一声。

  “哗”的一声响,全体战士都站了出来。实际上很多战士没有入党,但都想抢到危险的任务。

  政委强忍泪水,挑选出一批党员骨干,每人背着两箱重约20公斤的药物,向4座大山阻隔的映秀镇挺进。他们披星戴月,不顾辛劳,一路上经历了13处泥石流、20多处塌方滑坡、15次余震,终于把药物送进灾情最为严重的地方。

  许健说参加救援的战士们克服了高温和恶臭,行动中都不说话,只用坚毅的眼神交流,看到无数的伤亡,大家都在抢时间,都忘记了什么叫害怕!只积极争取在废墟里多救出一个老乡。经过救灾,年轻的士兵变得深沉懂事,连吃饭都成了特殊的战斗。

  参军的时候,许健是报名的最后一天赶上的,只对军营生活充满好奇,青海的驻地比较艰苦,更没想到会到汶川地震灾区体验救灾,参与生死搏斗,把生的希望给百姓,冒着余震的危险。就连部队规定给家人打电话的时间,小战士们平时都会争抢着和父母多说话,这一回,却出奇地选择沉默。事后不少士兵还接受了心理辅导。

  离开震中灾区,得知地震遗址将保留下来作为救灾博物馆,许健觉得这处地震遗址保存了青春战友的身影,留下深刻的记忆,他没有过多讲述遗址的惨状,如同老兵不会去讲杀敌多少的精彩画面,这些记忆埋藏在心灵深处,轻易不会再去触碰。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了当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许健所在的青海武警部队再次接到救灾命令,他再次投入到一线抗震救灾的行列,这次已经算是老兵了。一到灾区,已经不需要作战前的政治动员,战友们迅速分成十人一组,向四周展开救援。没有工具,官兵们就用手扒,一昼夜下来,许多官兵的手磨破了,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仍然坚持不停。这次救灾,自然条件恶劣,参加救援人员保障不了休息,白天热晚上冷,睡眠条件差,另外在救灾中焦虑,心情差,这些都会诱发严重高原反应。玉树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这个季节空气中氧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左右。外来救援队很容易突发急性高原性脑水肿、肺水肿等。好在许健在青海几年的锻炼,克服了高原反应,他抢着背伤员,抬担架,把汶川救灾的经验用到了玉树。还没化冻的当地,夜晚非常寒冷,战士们一休息就必须围着火堆靠在一起,互相温暖对方。

  灾后重建的玉树有了新的面貌,在这座高原小城有一处地方,记录着地震时的点滴,让人们不忘感恩,坚强前行。这座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建于2015年,由地震遗址、纪念馆主体及感恩广场三部分组成,纪念馆内陈列着抗震救灾时使用过的物品、救灾时捕捉的影像等内容,立体地向人们展现了整个抗震救灾时的状况。许健在手机上浏览新闻画面,重温了救灾的时刻,想念一起拼命救人的战友。

  短短的几年当兵的岁月,就参加了两次抗震救灾,作为一名人民子弟兵出现在灾后的地区,在百姓期许的眼光中开展救援,履行神圣的使命,也为自己的军旅生涯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脱下绿色的军装,穿上中石化蓝工装,军人的本色没有改,石化人的敬业精神在岗位闪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双清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