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夏日话扇纳清凉

来源: 作者: 编辑:赵绍君 2017-07-20 09:07:10
—分享—

  ■ 黄建如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持扇轻摇,清风徐来。“有风我不动,我动就有风,如果不用我,除非刮秋风”,这则扇谜表明,扇子是历朝历代不可缺少的夏日纳凉用品。

  据史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扇子的国家。扇子,始于尧舜时代。晋人崔豹《古今注》载:“舜作五扇”,明代也有“舜始造扇”的记载,可见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

  然而,扇子最初的功能并非是今日的“生风取凉”,而是为帝王障风蔽日之用。史学有证,最初的扇子长柄缚羽,其名曰“翣”,是由侍者手持替帝王贵族遮尘挡风的“障屏”。而且到了殷周时代,这种遮蔽风尘的“障屏”又一度演变成为仪仗的饰物,帝王高官出行,都由这种“障屏”开路,以示其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竹编的扇子,并大规模地传入民间,此时人们才开始用以扇风驱热,使扇子的功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确定了扇子在生活中的主要地位。千百年来,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创新,制作扇子的工艺越来越多样化。就扇子的形状划分,有圆形、方形、梯形、椭圆形、梅花形等;就扇面划分,有平面和折叠之别;就扇子的用料划分,有竹扇、骨扇、纸扇、蒲扇、葵扇、纨扇、绢扇等。在种类繁多的扇子中,尤以苏州的檀香扇、互助的绫绢扇、广东新会的火画扇、四川自贡的竹丝扇最富有特色,被称为我国四大名扇,都是扇中珍品,独具一格,享誉中外。在汉代,还曾经出现过“机动扇子”,《西京杂记》中记载:“武帝时,长安巧工丁绶作七轮扇,连续七轮,大皆径尺,夏月一人运之,满堂皆寒。”这种扇子算得上是如今电风扇的鼻祖了。

  伴随着扇子在生活中的普遍使用,扇子文化也逐渐形成,扇子成为一种艺术载体,古人以在扇面上提诗绘画为乐、为雅。在不盈寸尺的天地里,那小桥流水、名山大川、花鸟虫草、仕女佳人,以及诗词歌赋,相映生辉,赏心悦目。三国时谋士杨修曾因给曹操画扇,深得青睐。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也曾给卖六角竹扇的老妇,在每个竹扇上各写五个字,助其“以求百钱可也”,留下佳话。明代唐伯虎、文征明、沈周等人都喜在扇面上作画题诗,多传趣闻。清人在扇面作画最为擅长,出现了石涛、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等画扇高手。迄今,有许多史上画扇佳作传存于世,如明代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鸦扇、沈周的秋林独步扇,清代恽寿平的菊花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都属国宝级文物。

  在我国戏曲史上,有许多故事情节也与扇子有关。如《西游记》《红楼梦》《包公案》等;还有许多就是以扇子为戏名的,如《桃花扇》《买花扇》《檀香扇》等。如今,扇子还是评弹、曲艺、戏曲、舞蹈等演出的道具。戏曲中的扇子功,可说是戏坛一绝,昆曲、京剧、蒲剧、川剧等许多剧目中都有运用扇子的技巧,各具特色。京剧中的生、旦、净、丑各行角色皆有此功,其中以小生、花旦等使用最多,技巧更为丰富。演员通过挥、转、托、夹、合、扑、抖、抛等动作的组合,配合身段,可以衍化出各种姿态,以表现人物的情绪,刻画人物的性格。

  由于扇子受到不同身份与爱好的人选用,因此,从古到今,民间便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歌谣和扇谜,俯拾皆是:“打开半个月亮,收起袖内可藏;来时石榴花开,去时菊花开放。”“有朵花、不常开,半截纸、半截柴,严冬它在柜中放,盛夏无风手中载。”“合起像把尺,展开如半月;人家笑它冷,它笑人家热”……这些谜语生动形象、朴素自然,富有生活情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电风扇、空调都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但还是有不少人喜欢扇子,因为扇子轻巧、方便、经济、实惠。每当夏天来临,人们持扇轻摇,在徐徐清风中,悠然品味独具魅力的扇子艺术,不乏是一种人生乐趣和高雅享受。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双清新闻网首页